克罗地亚人伊万科维奇离开中国男足之后,很久没有在公开场合露面。近日,在一次采访中,伊万又被谈到了中国男足。由于已经不再执教中国队了,他的发言显得随意而开放,当谈到中国球员的时候,伊万直截了当地点出了中国球员一个最大的短板,那就是跑动量不足。
伊万这样说道:“跑动量一直是个问题。比如说,张琳芃在对阵新加坡的比赛中跑动距离不到10公里,而他已经是全队跑得最多的了。而如今的比赛标准是每场至少跑11到14公里,这种差距会在比赛强度和比赛质量上体现出来。”
伊万以上发言一经曝光,立即引发了外界的一片热议。大多数中国球迷都认为,伊万对中国球员的批评虽然有些刺耳,但却是不争的事实。以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。
首先,伊万提出的 “跑动差距” 绝非空穴来风,而是有客观数据支撑的。在现代足球体系中,跑动量早已不是 “体力好坏” 的单一体现,而是战术执行、比赛投入度与团队协作的综合反映。对比那些欧洲球员,中国球员的跑动量的确是个大问题。伊万这一点说得没有任何毛病。
那么,中国球员为什么会跑动量不足呢?这应该是多重因素交织的深层问题。从训练层面来看,长期以来 “重技术、轻体能” 的训练理念是导致这个问题的根源所在。我们国内很多球队在日常训练中,更注重传接球、战术演练等显性技能,却忽视了体能储备、高强度间歇跑等隐性基础的打磨。这就直接导致很多球员在正式比赛中要么 “想跑跑不动”,要么 “跑起来没效率”。
其次,从中超目前的环境来看,节奏和对抗强度与国际高水平联赛没法比,也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球员的跑动能力提升。试想,长期处于节奏较慢的比赛环境中,球员的身体机能和比赛意识会逐渐适应 “低强度模式”,这样的话,一旦进入世预赛、亚洲杯等高强度赛事,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不适应便会凸显。部分球员在联赛中存在 “求稳避伤” 的心态,尤其是核心球员因担心受伤影响职业生涯,在比赛中会不自觉地降低跑动强度,这种 “保护性跑动” 虽然能减少伤病风险,但也逐渐磨灭了球员的竞技血性。这无疑是中国球员跑动量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。
总之,伊万以上观点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,但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球员目前存在的最大短板。面对这一短板,我们不能只停留口上,更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。大家认为伊万说得对不对呢?欢迎评论区展开讨论。
NBA看球吧一个专业为球迷提供足球直播,NBA直播及各种综合体育的赛事直播网站,NBA看球吧第一时间更新比赛的直播信号,赛后的录像集锦,热门的体育资讯,我们最大的特色是高清官方解说,给你不一样的体验!
Copyright © 2021- NBA看球吧. All Rights Reserved.